- |
- 最新资讯 |
IEP个训——自我刺激行为
IEP个训——自我刺激行为
自我刺激行为是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之一,是一种重复性的刻板行为必须减少自我刺激行为,原因有三:
1、自我刺激行为非常影响注意力的集中;
2、对孩子有很强的强化作用,降低了其他强化物的吸引力;
3、使孩子看起来行为怪异,容易遭到歧视。
自我刺激的形式多样。
1、躯体动作是其主要形式,包括摇摆、拍手、旋转。
2、使用物体进行感官刺激,例如人旋转物体、拍打纸张的等。
3、仪式化行为和强迫行为,比如排列物体、穿现象统统的衣服、反复谈论某一话题等。
自我刺激行为和成瘾行为相似,只要个体因自我刺激而产生“快感”或沉湎于获得“快感”,他就不会去学习、因此,控制自我刺激行为至关重要。
自我刺激有多种功能。
1、孤独症患者通常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,自我刺激是其获得满足的手段。
2、自我刺激能减轻压力和挫折感。
越早开始治疗,就越有可能成功。可以用“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”和“积极教学法”结合起来使用。
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
1、运用强化。对不相容的行为进行差别强化或对替代行为进行差别强化、对出现次数较少的行为进行差别强化和对其他行为进行差别强化。
2、制止行为。无论自我刺激行为何时出现,都要立即制止。制止自我刺激最好用间接的方法来制止,这样比较容易减少干预。比如轻轻碰一下就能制止自我刺激行为,孩子甚至都没有察觉被碰了一下。
3、减少自我刺激的强化价值。第一,在孩子行为恰当甚至没有进行自我刺激时,可以让孩子进行有限的自我刺激作为强化。它改变了自我刺激的性质,由内在控制变为外部控制,降低了其强化价值。第二,创造条件让孩子选择不进行自我刺激。比如让他在最喜欢的动画片、最爱的食物或自我刺激之间进行选择。
4、刺激控制。创设不会引起自我刺激的环境,把自我刺激控制在适当范围,目标是减少自我刺激,最后消除这一行为。比如,一开始只允许在卧室和客厅进行自我刺激,随后,只允许在卧室进行。
积极处理的方法
教授合适的替代行为。自我刺激主要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,教授具有强烈感官刺激成分的游戏、娱乐,是形成替代行为的最有效办法。
自我刺激很可能还有其他作用。教孩子应付挫折的方法,减少挫折,就能减少自我刺激。学会沟通技能,也能防止自我刺激,例如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时会进行自我刺激。